久久影院

搜索

从《甲方乙方》到《芳华》,一直在逆袭的冯小刚


冯小刚的贺岁喜剧,曾是过去20年中国影市中最温暖而鲜活的存在。很多喜欢冯小刚电影的观众,一度习惯在寒冬岁尾,走进影院,痛快地笑一场,这一年也就过去了。


今天是电影甲方乙方公映20周年的日子,《中国电影报道》邀请文化评论人韩浩月撰文纪念,也祝贺冯小刚导演新作芳华红映贺岁档

 

2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97年12月24日,一部名为《甲方乙方》的电影,让那个平安夜走进影院的观众,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喜剧片还可以这么拍。20年来,顶着“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的名头,《甲方乙方》频繁被人提起,它已经成为国产电影发展史上一个抹不去的符号。


《甲方乙方》开启了国产贺岁片的大门


2017年的12月24日,《甲方乙方》导演冯小刚的另外一部电影《芳华》,以10天8亿的数字,创造了冯小刚电影的最高票房,也打破了国产文艺电影的票房纪录。凭借这部最新作品,冯小刚有望超越《甲方乙方》为他带来的荣誉,进入个人创作的“芳华”,也对第五代导演的“老当益壮”进行了一次有力捍卫。

 

值得一提的是,《芳华》是在三部商业新片的包围下,成功实现逆袭的,并且在票房占比、上座率等数据上,都有明显的领先幅度。接下来的元旦假期,还会有一个观影热潮,《芳华》未来的票房,充满了想象力。《芳华》的状况,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当年《甲方乙方》的逆袭之路。


《芳华》正在影院上映

 

在《甲方乙方》之前,冯小刚面临自己在影视圈是否还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严峻考验,他主导的几部影视剧《永失我爱》《一地鸡毛》《冤家父子》《月亮背面》,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未能如愿给他带来回报。《甲方乙方》是他在窘境当中的绝地反击,票房达到3600万元,成为次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同时也得到了主流电影奖项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青睐,获得了第21届百花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三个大奖。


葛优作为男主角是冯小刚贺岁片的标配


冯小刚电影“民间与官方通吃”的模式,就此建立了起来。《甲方乙方》打开了冯小刚创作的一个隐秘通道,他对市场的敏感把握,以及对创作尺度的灵活使用,在后来诸多电影中一一得到应验,从《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到现在这部《芳华》,无人知晓冯小刚创作的全部秘密,但有一点确定无疑,他拥有同时代以及新生代这两大群体导演所缺乏的选题能力与执行能力。


《集结号》海报


现在回看《甲方乙方》,会发现它仍然是一部张扬肆意的任性之作。在现实中,冯小刚与王朔等人成立了“好梦”公司,而在电影里,同样也叫“好梦”公司的四人组合,通过开展“好梦一日游”业务,把现实中那些只能逞嘴皮子之快的段子以及内心那些无法纾解的块垒,集结在一起,进行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电影中冯小刚亲自上阵,主导“好梦”公司工作


《甲方乙方》尽管仍然还有冯小刚此前作品的那种“不管不顾”的劲儿,但在内里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在于放弃了精英式的自恋与抒情,最大程度地走出了“大院情结”,开始了对大众趣味的全面迎合……

 

《甲方乙方》所选择的几个故事,也对接了当时社会的热点现象:大款的“受苦梦”,叶京饰演的尤老板把“村子里的鸡都吃光了”,说的是那个时代新富群体的自我困惑,表达的是大众对于“土大款”的微妙态度;葛优饰演的“地主”,一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有效地对多个时代的“财主”形象进行了一次衔接,留下很大的解读空间;李琦饰演的胖厨子,“打死我也不说”,宣告了一代人对“告密文化”的终结;徐帆饰演的女明星,“梦想过一天普通人的生活”,是对娱乐圈的嘲讽;刘震云饰演的文学男青年,柔弱又造作,异想天开与中东公主谈恋爱,也很直观地反应出了世纪末人们对于文学与文学青年的印象,说起来,“纯文学之死”,恰好是在新世纪到来前有了征兆的。


英达饰演的书店老板体验做巴顿将军


20年前,电影消费还处在转型期,电视以及VCD机的普及,使得观众把迷恋的目光聚焦在小荧屏上,电影院的社交功能退化,很多中小城市的影院关门大吉,大银幕的魅力开始消失。而《甲方乙方》的出现,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恰当的事情,一方面,它通过“贺岁片”的提法,明确了喜剧电影在新年期间的娱乐功效,另一方面,它也激发了观众对电影的新的认知——既是喜剧又有批判性,使得此前沉寂数年的电影创作,得到了一次激活,也让观众对重新走进影院看电影,有了新的动力。


冯小刚贺岁片促进观众重回影院

 

20年后,电影的承载变得非常多元与复杂。在经历票房持续数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观众对电影被夸大的娱乐功效开始厌倦,尤其是商业片的题材重复、内容苍白,使得观众开始注重影片的文化属性与思想能力——当然,电影最基本的娱乐功能仍需具备。观众的高要求,导致很多导演赢在了市场,却败在了口碑。观众在抱怨无好片可看的同时,也在观影刚需的推动下,高频次进入影院。面对这么一个庞大的观影群体以及涌动不息的观影潮流,电影人束手无策,无法捧出与这个市场相匹配的更多佳作。

 

《芳华》的出现,便是这个大背景下的产物。它是冯小刚“任性”的结果,因为它满足了冯小刚的“文工团情结”。但更是市场与观众呼唤佳作的结果,尽管《芳华》有艺术上的缺憾,但它的诞生,与当年《甲方乙方》的诞生有诸多相似之处,冯小刚也是在恰当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


《芳华》剧照


《芳华》票房与口碑上的成功,验证了观众对于严肃题材的盼望,也验证了这种盼望一旦得到释放所爆发出来的热情。鉴于跟风效应仍然是当下电影业的一大现象,但如果《芳华》能够引起业界对严肃题材的跟风,对文艺类型片的跟风,这将是一桩非常好的事情。

 

中国电影能不能在“娱乐”的泥潭里拔出脚来,要看电影能不能坚持用“娱乐”与“人文”两条腿走路。只有这样,电影创作才能真正进入正确的轨道,与市场观众实现良性的互动,并推动电影成为文化以及文化输出的载体。


首页  »  资讯  »  从《甲方乙方》到《芳华》,一直在逆袭的冯小刚